
田樸珺
據(jù)澎湃新聞網(wǎng)消息,在25分鐘的演講里,田小姐作為演員背臺詞的功夫得到了充分發(fā)揮。她從少女時期的寫作夢談到中戲退學,再到進入地產(chǎn)界,最后是紐約尋夢,悲喜一一道來。有傷心往事,也有甜蜜瞬間。
甜的當然是王石的“紅燒肉”。盡管事后有人說這道菜已經(jīng)不新鮮,但網(wǎng)絡(luò)轉(zhuǎn)發(fā)證明,尋味而來的人數(shù)還是不少。對于這件事的圍觀者來說,未被深挖的八卦,就像陳年窖藏的烈酒,不管什么時候開瓶,都還是誘人的。
演講終了,沒有常見的嘉賓討論和記者群訪,這就是她的新書《習慣就好》首發(fā)式。
將首發(fā)式做成一場類似TED的演講,是來自田樸珺工作室的創(chuàng)意。這樣做,可以最大程度呈現(xiàn)作者本人想要表達的意圖。而且,本著“不求人”的原則,在這本書的腰封上,也看不到任何一個名人推薦的字樣。只是安安靜靜的三行字“關(guān)于獨立,關(guān)于偏見,關(guān)于成長”。
新書首發(fā)的第二天,澎湃新聞得以專訪田樸珺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從演講到采訪整個過程中,田樸珺都在傳達“女性獨立”的理念。將工作看得高過男友的她,從某些方面來說很像“男人”,一個“穿褲子的人”(英國諺語,一家之主)。
生于上海的“北方人”
出生于上海的田樸珺,認為自己的性格更像北方人。她的姥姥是地道的北京人?!白屑毾雭?,我思維和習慣的緣起很多都是來自我的姥姥,她是我生活價值觀的啟蒙導師?!?/p>
老人家一生歷經(jīng)坎坷。文革中,田樸珺的姥爺自殺,留下三個小孩和一個遺腹子。為了養(yǎng)活一家人,年紀輕輕、從來沒工作過的姥姥,開起裁縫店,為人縫衣度日。一輩子不求人的老人,連壽衣都是自己做的。
很多年后,當田樸珺面對“紅燒肉事件”帶來的漫天猜測、妒忌甚至咒罵時,她依然能記得姥姥曾經(jīng)講過的那句話:“心胸是靠委屈撐大的?!?/p>
2012年1月29日田樸珺在微博曬出一盆紅燒肉,并配上嬌嗔的圖說,“終于吃到笨笨的紅燒肉了”,當時網(wǎng)友笑侃笨笨牌紅燒肉誠意可贊,但賣相實在不敢恭維,更建議王石有空去技校學學烹飪。之后,王石好友相繼發(fā)微博爆料稱,王石常為田樸珺做紅燒肉。這一“紅燒肉事件”也幾乎讓田樸珺一夜成名。
意外和沉默,是田樸珺在那16天里所有的反應(yīng)。沒有眼淚。
第三天,王石打來電話:“你沒事吧?”
“我沒事,我能有什么事?”
從事件開始到淡去的過程中,兩人對此事就這么一句交流。
這是一種默契。
在那天的演講中,田樸珺十分想告訴和自己一樣懷有夢想的女孩,“別在意別人對你的眼光,別在意別人對你的評說,更別在意別人對你下的定義,That’s bull shit!”講完,她輕舒了一口氣。事后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,這些話是即興而發(fā)的,原本并不在演講稿中。
不想滿口沙子賺錢,追尋表演之夢
在田樸珺眾多的標簽里,“專欄作者”有著別樣的意義。少女時期的她,曾經(jīng)有一個寫作夢,想報考復旦大學新聞系,做一名記者。不過由于數(shù)學成績太差,這個夢想早早破滅了。然而對于文字的敏感始終存在,多年后她在雜志開專欄寫“男閨蜜”,關(guān)注度頗高,當然也招來了一些非議。
大學以后,田樸珺選擇的表演之路并不順暢。在因為缺課較多被中戲勸退后,她開始了在演藝圈的闖蕩。有人曾經(jīng)在“紅燒肉事件”之后,整理過田樸珺參演的影視作品。早期她在《三更2餃子》等電影中出演過較為性感的角色,后期客串過《甄嬛傳》,有回歸知性路線的趨勢。
回首過往,田樸珺并不否認早期接過一些比較糟糕的角色。作為一名演員,未來她還會接戲,但只接自己喜歡的。至于角色是否裸露身體,倒并不介意,只要角色合適就行。
在影視圈度過了不太順利的兩年后,田樸珺轉(zhuǎn)入了地產(chǎn)業(yè)。當時23歲的她一度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,也不知道未來在哪。趁著年輕,不怕吃苦,田樸珺從端茶倒水開始,在地產(chǎn)業(yè)一做就是六年。這六年讓田樸珺學會了如何做生意和談判,更重要的是收獲了信心?!拔医K于把自己變成一個理性的人?!?/p>
掌握了生存技能的田樸珺捫心自問,我最愛的是什么?是戴著安全帽在工地奔波,含著滿口沙子賺錢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
她決定要給自己一個放空的機會,去紐約學習表演,將心底被打碎的夢想一片片粘起來。原本只想短期試讀的田樸珺,一下飛機就被紐約的美麗征服,當即決定延長學習時間。現(xiàn)在她已經(jīng)完成第一年的課程,準備轉(zhuǎn)到洛杉磯繼續(xù)第二年的學習。
與王石“摳門到一起”,掃遍超市試吃食品
談到田樸珺,繞不開地產(chǎn)大鱷王石。關(guān)于兩人相識的時間,網(wǎng)上曾盛傳是田樸珺就讀長江商學院期間,后來被當事人否認。再次談及這個問題,田樸珺還是有些諱莫如深,只說很早就認識了。
田樸珺坦言對王石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,“他不太愛說話”。熟悉之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一直給外界硬漢形象的王石,有時候竟然還很害羞。書中也寫到,王石最初對田樸珺的演員身份也不是很高看。
第一面并沒有擦出火花,兩人之間的感情如何升溫到相愛?田樸珺的回答十分簡潔:“氣質(zhì)吧”。從田樸珺接觸的朋友可以看出,她偏愛博學、有內(nèi)涵、愛讀書的“大叔”。王石正符合這些條件,以至于后來田樸珺一直稱他為“王老師”,“他看起來像大學老師”。
王石也慢慢對她的能力刮目相看:“你的社交能力讓我嘆為觀止,跟你打過一次交道的人,就想跟你做朋友?!鄙韵矏墼诖笞匀恢忻半U的王石,跟陌生人打交道卻十分害羞。在紐約的一年,是田樸珺讓他學會了與陌生人溝通。
最開始約會的王石,似乎“沒什么誠意”,前三頓飯都沒帶錢,這讓田樸珺有點火。但五頓飯之后,她就俘獲了王老師的心。年齡雖然有差距,但并不妨礙兩個人“摳門到一塊去了”。
平時,田樸珺晚飯不知道吃什么的時候,會去超市把免費試吃的食品吃個遍。王石也挺“摳”,出行基本就是地鐵加公交,不成就走路。但凡時間寬裕,絕對不會打車。兩個人很享受在老公交車上慢慢悠悠的時光。漫天飛雪中拉著一木板車二手書回家的場景,被田樸珺深深定格在記憶中。
多數(shù)時候,兩人外出購物先看打折商品。有次田樸珺看上了一件新款大牌衣服,再看價格是八千美金。王石說了句:其實一般啦。田樸珺也就作罷。等走遠了王石才帶著壞笑說:其實真挺好看的。
不知不覺間,田樸珺接受了王石的價值觀,學會了對物質(zhì)的放下。
在她看來,“三觀統(tǒng)一,溝通有效”,應(yīng)該是兩人能夠長久相處的一個必要條件。但兩個人能互相包容,才是核心。